
一个热爱文学的人,必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,一个善良、文雅有味道的人,一个对生活有更多思考和体验的人,一个有良知有警醒有责任的人。写作,能自我愉悦,也能愉悦他人,更能让世界变得灵性和丰富。
【昌乐作家专栏】
文学专栏定制:sinoat@163.com
|
农村回门宴
新人腊月十三举行了婚礼,腊月十六回门。
回门,汉民族婚姻风俗。即成婚后三、六、七、九、十日或满月,女婿携礼品,随新娘返回娘家,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。
上午十一时前,新娘的亲友基本到达新娘的娘家,新人尚未到达。主人介绍时常说这是谁谁家的老几或是称呼晚辈的小名,不用大名。与新娘父母平辈并长期生活在附近的人基本认识,一见面就互相寒暄。但对于已经脱离这个环境的晚辈们,今天这个场合只是凑个热闹、例行公事而已,更没有谁苛求辈分问题,新娘父母双方的亲友多数互相不认识,各自聚成一体。
新娘娘家比较凌乱,没有为今日回门而精心收拾打扫,细节处可见些许布置,正屋置圆桌一张,其余方桌均挂“囍”字布帘,大红色塑料凳子,男性亲友围坐圆桌喝茶聊天,女性亲友聚在里屋,或坐炕头或坐板凳。新人迟迟未到,尤其父母迎客送往,屋里有十几个四至六岁不等的小孩子,还有两三个年龄稍大的,猜测多是邻居的小孩子来凑热闹,后来才知道全是到访亲友的孩子。
十一时,新娘和新郎到达,新娘一身红色,一进门就问候亲友,一一向新郎介绍,新郎面带微笑随新娘一一问候。农村的新郎新娘在这些礼数方面较为周全,该称呼什么便称呼什么,新娘热情周到,新郎入乡随俗。虽然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,这个初次见面之后,还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,可新郎热情的回应使得现场气氛更加和睦,其乐融融,消除了陌生感。新娘向大家解释迟来的原因,表示抱歉,提议大家赶紧去吃饭。新娘很会说话,仿佛一切难事到他那里都能迎刃而解。
一行人先后走出院子,彼此熟识的人走在一起,来到村公路边的小饭店——修臣饭店,三间大瓦房改造而成,饭店前厅由原来的前院搭起来的,十分宽敞。但卫生条件很差,外面走道上的泥巴,饭店垃圾、油污,随处可见。饭店吧左右两件大房子隔了很多小包间,中间只留一条窄过道,亲友陆续到达饭店,顿时场面进入一片混乱,某个包间里竟然坐了是个小孩子外加六七个大人,敢情那一堆小孩不是邻居家的。
组织者对当天的情况没有确切的估计,之前只发出邀请,对于实际到场人数没有估量,甚至有的重要亲属没有出现在礼宾名单上,新娘迅速安排客人就座,向个别没有及时就坐的客人表示歉意。最后新娘和母亲坐在了一张桌上,这桌坐的都是新娘母亲的兄弟媳妇等等,三个小孩子,新娘的一个表妹。一切搞定之后,有人来分饮料,典型的是在农村销售的那类“山寨包装”、口感艰涩的饮料,易拉罐都被挤扁了。
这个回门宴没有仪式,直接请宾客落座吃饭。上菜之前,桌子上有两盘糖果饼干,新娘母亲招呼大家先吃点心。宴席开始后,端上来各种肉各种鱼,就是找不到青菜。农村的发展脚步远远赶不上城市,但是农村人家里发生了很多变化,物质条件好了,观念更新了,吃得越来越好,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就找上门来。如今城市人开始追求原生态绿色清淡饮食,即便举行大型宴会,要求菜品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。而现在农村还保持着大鱼大肉的习惯,今天上的菜都有炸里脊肉、猪肘子肉、全鸡、四喜丸子、清汤丸子、大中小鱿鱼三种、大中小虾三种、炸腰果、海参、鲍鱼、拔丝蛋卷、肉片、八宝饭等等,大约二十道菜,只有两道菜用葱白做配料,一道芥末鸡里混搭着白菜。盘子大,菜量足,一桌大约八百块钱,看起来十分实惠。可是,这样吃太浪费了,根本吃不了这么肉,而且菜还没凉透,菜汤就变成白花花的浆糊一样的东西,甚至鱼汤也这样。虽然宾客会说这样太破费了,吃不了浪费,却不住地称赞实惠,说比城市里好太多了,花钱多还吃不到东西。
接近尾声,新郎新娘来敬酒。之前在桌上新娘准备了一瓶掺了茶水的啤酒,新娘的母亲和在座的长辈表示赞同,正在倒水的时候一个长辈说不能倒水,这样不好,在座者一片愕然,有几个人便说,现在都这样,敬酒的人太多了,喝太多酒对身体不好。等他们俩来敬酒的时候,新娘端的是纯啤酒,新郎端的是白酒,新娘说在那边让人看出来了,所以只能换成真酒了。这样喝下去,恐怕出不了饭店门,新郎说之前在饭桌上喝了太多,再喝就吐了,但坚决不同意换酒。
劝酒时常常先干为敬,尤其农村,新人拜访亲友时,家里的男人会劝新女婿喝大量酒,说什么“你不先干了它,就是不尊重我”,“你和谁谁喝就干了,和我喝也要干了”,“今天你来晚了,先罚几个”,“你既然叫我一声哥,先干了,要不我不应”,“以后咱就是一家人了,先干了它”等等,自诩亲大爷亲哥的人还真把自己当大爷大哥了,一通猛灌,把人灌倒了,还说人酒量不如自己。
以前见过两回,新女婿拜访新娘家人时一般比较谦恭,少有自以为是、目中无人的,连个称呼都没有连场面功夫也懒得做的更少了。为表诚意,一般迫切地表现自己,融入这个环境,而为显“亲近”,无节制地灌酒,话语间隐隐地压制,甚至想给新人“下马威”之类的都普遍存在。城乡二元体制以及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人们会觉得农村人朴实,现在看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,正是农村人地里刨食靠天吃饭的原因,有些行为会演变为斤斤计较、精于算计、贪得无厌,这只是生存环境赋予他们的生活本能,真的不想用忘恩负义之类的话去衡量亲人之间的感情,但其所作所为着实让人心寒。尤其在时刻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当下,他们也像站在改革前沿的城市人一样,为日益富裕的生活和飞速的变化而激动彷徨,如今正沿着城市人曾经经历的老路颠簸。
不能把个别不良现象归咎为农村文化教育的不完善上去,长期以来,中国人主要依靠道德维持人际关系,道德主要靠家庭教育的口耳传承。但是社会变迁打破了这样封闭稳定的关系。好日子腐蚀了部分人的思想,助长了固有的小农阶级的狭隘性。比如他们认为城市人生活条件好工作轻松,要什么有什么;有什么困难了,便拖家带口地奔向城里的亲戚;有的人我行我素,不能客随主便,等等。虽说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阻断人情温暖,而农村民情复杂、矛盾不断,狭小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渐渐迷失自己,更加不可理喻。
值得一提的题外话是,新娘这一桌上共有三个小孩子,八岁的姐姐照看着四岁的弟弟,他们的奶奶要弟弟听姐姐的话,旁边是一个四岁的女孩,她姥姥不住地给她夹菜,她还直接把手伸到盘子里去抓,上蹿下跳。
酒足饭饱之后,菜剩了一半多,服务员来打包,放到一个大箱子里。回去的路上,村口的积雪化了,变成泥窝,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。早回的是女人和孩子,男人们还在饭店喝酒,新娘为先要离开的亲友包好了伴手礼,两个小红兜装了两袋青食饼干四个喜馒头一包糖,一会男人们到了,继续在正屋喝茶,女人在里屋聊天,孩子在院子里嬉闹。不久,亲友相继要离开,新娘全家出门送客,再次表示感谢。
老人们说,不论红事白事,主人家都要对前来捧场的客人和帮忙操办的亲友表示感谢,各地习惯不同,有送红包的,有时候请客答谢的等等。所以,主人家最好早作打算,详尽安排,千万不要慢待每一位客人,否则是一件极为失礼的事情。
传统习俗不仅形式意义巨大,其中的丰富内涵十分重要,但当下一切流于形式,甚至形式也不屑于顾及,其中真正珍贵的内涵早就遗漏在人们匆忙的脚下了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