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个热爱文学的人,必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,一个善良、文雅有味道的人,一个对生活有更多思考和体验的人,一个有良知有警醒有责任的人。写作,能自我愉悦,也能愉悦他人,更能让世界变得灵性和丰富。
【昌乐作家专栏】
文学专栏定制:sinoat@163.com
|
我的“猪头肉”情
作者:刘冠军
春节将至,上大学的儿子也放假回来了,休息日携妻领子,逛超市买新衣购食品置年货。走到熟食区的烧肉(猪头肉)柜前,望着香气扑鼻的猪头、下货、蹄子等,我停了下来问妻儿:“割块猪头肉过年吧?”妻子只笑不语,儿子说:“太油腻了,现在谁还吃这东西!”我哑然失笑,是啊!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商品食品丰富了,应有尽有,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,讲究饮食营养了!但是九〇后他们这一代人,是体会不到他的父辈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,那个难忘的岁月。
我出生在东北,在冰天雪地里长大,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是计划经济时期,是使用“票”的年代。从我懂事起,盼下雪,盼过年,就是想穿新衣,放鞭炮,吃上猪头肉,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实现上述愿望。新衣服可凭“布票”,买到布由母亲做,鞭炮商店里有卖的,猪头、下货、猪蹄是限量供应的,在我的记忆中,只有春节过年的时候,父亲会从单位领回一套猪头下货,那个时候,全家人会高兴一阵子。平时可以凭肉票买到猪肉,根本见不到猪头下货,因为根据计划指令,猪头下货要冷冻封存供应春节福利,能分到的还得是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,平时人们是很难吃到猪头肉的。过了腊月二十,人们就开始忙年了,那时年味浓厚,蒸馒头、蒸各种包子、炸肉丸鲜鱼、炖鸡白菜等,家家飘香,户户欢笑,孩子们跑来串去,母亲在洗猪头下货时,我们姐弟在欢笑打闹围观,那时的猪头下货没有现在的干净,清洗非常费事,需要一天的时间,拔毛、铁烙、刀刮,肠子还要翻好几遍,洗净后放到大铁锅里加上调料,用木材烧煮,煮熟以后,母亲从锅里捞到一个盆子里,凉透后开始剔骨头,我们姐弟们围在猪头肉盆子边,张着嘴,等着母亲撕下一块肉,放到我们张开的小嘴里,啊,香!香!吃到肉便跑开了。炖煮好的猪头肉用盆盛好,放到雪地冰着,留待过年时和正月里待客用,东北严寒时间长,冰天雪地便是天然的冰箱冷柜,那个时候也确实没有现在的冰箱冷柜。除夕夜里,年夜饭吃的最干净的菜就是猪头肉。在我的记忆里,那时候的猪头肉特别香,有咬头,养一头猪得用一年的时间,一般是年后春天养着,到春节过年时宰杀。我们家也曾养过一头猪,喂玉米面、糠糟麸子和白菜萝卜叶、剩饭菜等,那时没有现在的各种饲料、添加剂和激素等,养了一年的猪也没有现在养三个月的猪那样肥大。进了腊月,人们便忙活着杀猪准备过年,父亲约一块工作的安丘老乡们来帮忙,借家什,抓绑腿,割头、剥皮、切蹄、剔肉、分骨、清下货等,四、五个人从早到晚忙活一整天,毕竟不是专业干屠宰的。晚上,爸爸到商店买上两瓶烧酒,母亲便煮一锅酸菜排骨招待老乡们,临走的时候,每位老乡拎上二、三斤肉回家过年,根本不谈钱的事情。老乡家有杀猪的,同样都过去帮忙,也都是拎块肉回家过年。对那个年代的春节过年,人们虽然贫穷,我的体会是:年味浓,猪肉香,人情味厚重。
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,分配到了县城西南偏远的山区新分设的小乡,那还是实行计划经济时期,有些商品供应放开了,但是大部分还是由国家计划调控着,猪肉放开不用票了,但猪头下货还是控制着。春节放假时,每位乡干部都会分到一个领猪头下货的票,到乡食品站领取,因为猪头下货等大小重量不一,票和猪头等都编上了号,凭号领对应的货,票是随机抽取,记得那时的乡食品站长,特别牛气,和他说话爱理不理的,一般干部见不到笑脸,只有见到乡党委书记、乡长时,才会满脸堆笑。那个年代春节前的盗窃案件特别多,被盗的东西主要是年货中的猪头下货等,那时没有现在的冰箱冷柜,年货只有放在院子里挂着扣着盖着。乡里放年假时,自行车后边带着一套猪头下货等年货回家,那是非常惬意的事情,今天是找不到那种感觉了,归心似箭,飞快地蹬着大金鹿自行车,恨不得一步到家,搬出猪头下货来让父母高兴高兴,路上遇到熟人,也主动打招呼,人家询问年货时,主动告诉他们分的是什么东西,惹得人家赞叹不已:“你看人家那孩子,过年还能分个猪头回来?!”
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,生活条件逐渐好转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,对生猪的屠宰也渐渐放开,不少村里有了煮烧肉的专业户,乡里的驻村干部,偶尔也能吃到村里派饭时送的猪头肉。那时蹲点驻村的乡干部,一般是吃住在工作片的中心村里,条件好点的村时常能吃到猪头肉和喝上景芝老黄皮酒,一般村民百姓不像今天是的可以有条件随时割猪头肉吃,那时的孝顺孩子能逢年过节给父母割斤猪头肉,会喜的父母高兴好一阵子,见人便夸奖孩子如何孝顺。现在偶尔割斤猪头肉送给父母,也许会被抱怨一顿,高油腻的东西吃多了对心脑血管不好,以后还是少买吧。现在我们在宾馆聚餐或在家里偶尔解馋吃上顿猪头肉,就是天天顿顿大碗吃肉,大杯喝高档景芝美酒,怎么也体会不到当年那种情愫了,找不到那种感觉了。
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变迁,我们富裕了,生活美好了,人们沐浴着党的“十八大”的春风,正在奔向“小康社会”的目标。但是过去的流光岁月,难忘艰辛生活的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,我们深有体会,深深地留在记忆里……
现在物质丰富,人们衣食住行无忧。单说“猪头肉”吧,各种品牌、口味的、祖传秘方配制的应有尽有,煮、烤、熏、炸等,不一一而述。就说我们景芝的“芝泮烧肉”,数种名贵中药材炮制,色、香、味俱佳,营养价值极高,现在已是闻名遐尔,相传当年大清乾隆帝出巡到此,品尝到芝泮烧肉后,赞赏不已,其烧制工艺,现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被冠以老字号了。
我不是一个饕餮者,更不崇尚研究舌尖上的文化,生活饮食,粗茶淡饭,口味清淡,讲究养生,温饱足矣。生活在和谐幸福的盛世中,抹不去的总是过去岁月的印痕,往事的回忆。
|
|